Samstag, 20. April 2019

Bach: Johannes-Passion 拉圖的聖約翰受難曲


15.03.2019 (F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Camilla Tilling Sopran
Magdalena Kožená Mezzosopran
Mark Padmore Tenor (Evangelist)
Andrew Staples Tenor
Georg Nigl Bariton (Petrus, Pilatus) (für den erkrankten Christian Gerhaher)
Roderick Williams Bariton (Christus)
Peter Sellars Regie
Rundfunkchor Berlin
Simon Halsey Chor-Einstudierung

Johann Sebastian Bach
Johannes-Passion BWV 245


拉圖向來少碰巴哈的東西,一碰就是兩首曠世巨作: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這幾年與導演Peter Sellars合作,把柏林廣播合唱團抓來當演員+歌者,把柏林愛樂廳當舞台,演起這兩齣神劇強勢轟()()了柏林的音樂界。這次就來看看繼2014首演後再度製作的聖約翰受難曲。

樂團是集中坐在舞台的右手邊偏後方,留下舞台的左半邊和中間給歌者和演員的走位。開場的時候長笛首席Dufour和雙簧管首席Kelly站在左手邊遠離樂團,長笛二部Hasel和雙簧管Wollenweber則在右手邊與樂團站站一起,等於是用木管把站在中間的合唱團給夾住。可以理解拉圖想要製造一種渾圓的音響效果,可是高音木管的凝聚力就分散了些。柏林廣播合唱團要邊唱邊做動作其實滿累的,動作要整齊也很困難。當天可惜的就是沒有字幕,雖然劇情其實很單純,但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把歌詞與音樂對上還是覺得有點缺憾。

樂團與歌者當天的表現都很棒,整曲也真的有很多非常美的地方,像是第七段雙簧管重奏與Kožená 獨唱,第九段長笛重奏和Tilling 的獨唱,都非常感人。Padmore 的聲音也是沒話說的清澈令人喜歡。整晚就是這樣非常渾圓融洽的過了。整齣神劇有了舞台效果,的確讓很多文字的內容生動了起來,內心戲也能更深刻的透過手勢與動作表達。可是我心裡還是有些但是,大概就是我雖然喜歡巴哈但真的不是他的忠實粉絲。整場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神劇聽到最後大概真的是美到麻木了,雖然仍覺得美,但只想跟自己說,我接下來三個月都不想聽到巴哈的音樂。

 Bild könnte enthalten: Himmel, Nacht, Wolkenkratzer, Wolken und im Freien

還好當天的音樂會結束後有個朋友的大型生日趴踢,當晚請來的DJ還是電音界的天王Dr. MotteWestbam。經歷這完美的反差後,總算平復了因為專心聽完整齣聖約翰受難曲後失衡的樂感。

 

Donnerstag, 11. April 2019

Wiener Philharmoniker spielen zum 120. Geburtstag der Deutschen Grammophon


Bild könnte enthalten: eine oder mehrere Personen
2019維也納愛樂再訪漢諾威
Wiener Philharmoniker
09.04.2019 (Di.) Hannover Congress Centrum, Kuppelsaal
Andris Nelsons, Leitung

Ludwig van Beethoven 
Konzert für Klavier, Violine,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C-Dur op. 56 "Tripelkonzert"
Rudolf Buchbinder, Klavier
Albena Danailova, Violine
Tamás Varga, Violoncello
Sinfonie Nr. 5 c-Moll op. 67

今年Deutsche Grammophon成立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這個在Hannover出生的國際音樂品牌特別請了維也納愛樂來慶祝演出。據說Nelsons與維也納愛樂這兩年一系列貝多芬的演出是明年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慶祝250年生日的一部分。去年在金色大廳聽了Nelsons指揮貝九,非常感動,今年在各種忙亂中雖然差點忘了要去聽這場音樂會,但最後還是幸運的在當天早上想起,期待了一整天後,晚上順利的進了音樂廳。

HCC這個場地一直都是交響樂團的地獄,所以已經大概四五年沒去了。一進音樂廳,就看到之前聽朋友提及掛在空中的新反響板,銀灰的光澤加上流體般的線條,非常漂亮。上半場貝多芬三協奏曲的鋼琴是當代詮釋貝多芬的權威Buchbinder。他的琴音仍然是如此圓潤漂亮的站在樂團上方,溫暖大方而冷靜,大提琴Varga的聲音和樂團的融合度非常高,又坐在小提琴和鋼琴的中間,常有被埋住的感覺。小提琴Danailova則是時有過衝時有爆音,像是一個站在旁邊興致到了就即興幾句一下。樂團從頭到尾在音量上都非常克制,可惜的是,HCC的音效實在是太差了,一旦樂團輕聲演奏,整個聲音就像是悶在鼓裏面一般模糊。Nelsons的動作一樣如同上次貝九一樣準確精簡。

 Bild könnte enthalten: Menschenmasse und Innenbereich

觀眾反應冷冷淡淡,三位獨奏家也沒有任何encore,就這樣冷淡的結束了上半場。而中場休息的飲料像是buffet一般擺在牆邊的冰箱裡,自己拿自己投錢,沒有人管。第一次看到這種形式,不知道該驚嘆漢諾威人都如此誠實,還是該感嘆漢諾威人已經冷漠到這種程度,連音樂會中場的飲料供應服務都無人化了。

下半場的貝五,是我自己指揮過,在樂團演過,二十年來聽過肯定不下數百遍的曲目,當然有很多期待。Nelsons開頭的速度很快,讓人想到幾年前Harnoncourt跟柏林愛樂的超速演出。但是奇妙的是接下來就慢下來到一種覺得相當"正常"的速度。維也納愛樂的音色還是非常好,但是常常有種全團沒有在一起的感覺。令人小生氣的是長笛首席的solo,單獨聽真的都非常美妙,但是她對相同動機的articulation就是一直和其他木管樂器的首席稍稍不同,讓人聽得一頭霧水。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都走一種比傳統速度稍快,偶爾不同聲部間速度上有微妙的差異,有種走馬看花走過去的感覺,直到第四樂章的高潮全團應該是音量全開了,但整個低音聲部的命運主題完全聽不到,我是覺得相當不應該。照理來說Nelsons當天的指揮也是中規中矩,所以若不是場地的音效真的太差,就是維也納愛樂大概被觀眾的冷漠給著涼了。

結束後Nelsons用不太流利的德文說要演奏一首貝多芬的序曲當encore。結果出了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一樣平平淡淡的就這樣過去了。Nelsons繼上次帶領波士頓愛樂於柏林音樂節演奏馬勒三之後,再次上演讓人覺得甚麼叫做把百來歐丟到水裡的感覺。上次波士頓至少還有小號首席solo狂放砲的八卦可講,這次這樣平平無奇,是不是也算是破了某種紀錄。

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要是我沒有來聽,我肯定會後悔的。這時才發現,音樂會的體驗就像是薛丁格的貓一樣,你不打開盒子,你永遠不會知道貓是否還活著。所以就讓我們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好奇而不斷的享受偶爾把錢丟到水裡去的感覺吧!


(我這感想到底是有多正面?)
--

Bach: Johannes-Passion 拉圖的聖約翰受難曲

15.03.2019 (F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Camilla Tilling  Sopran Magdalena Kožená  Mezzosopran Mar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