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2018
(So.)
Musikverein Festival Wien 2018
DIRIGENT Andris
Nelsons
ORCHEST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ie Nr. 9 in d-Moll, op. 125
Symphonie Nr. 9 in d-Moll, op. 125
SOPRAN Camilla Nylund
ALT Gerhild Romberger
TENOR Klaus Florian
Vogt
BAS Georg Zeppenfeld
CHOR Singverein der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
貝九這麼經典又熟悉的曲目,雖然聽過多次現場後已不是心中首選的最佳音樂會曲目,能夠聽到維也納愛樂這麼指標性的樂團在自家黃金大廳的演出,開場前還是非常期待。這次被朋友警告座位很好要慎重著裝,所以難得的星期日一早就以全套西裝出席音樂會。入座後管樂就已經在舞台上熱嘴,讓人先嚐黃金大廳音響效果的美妙。木管的編制是4+4+4+4,而不是3+2+2+3,看來應該是演出馬勒改編過的版本。Nelsons一出場時我嚇了一跳,不說留了個大鬍子長相和之前差了不少,繼波士頓之後接掌了布商萊比錫這樣一個指標性樂團大概是太忙沒時間運動,差點以為指揮換人了。
雖然近年流行把貝多芬的作品演奏得比譜上標記還來得快速,Nelsons整曲的速度都非常傳統,中規中矩不造作,我很喜歡。大多時間都只以右手指揮,動作很少,十分精準也沒有多餘的動作,左手只是偶作補助,跟我之前看他的音樂會有很多大動作完全不一樣(譬如說和柏林愛樂這場)。全曲幾乎都是採取掌心朝上的握棒方式,像是一種誠心的邀請,任由樂團自由發揮。要說浪漫樂派的曲目,維也納愛樂大概是世界第一的樂團沒有之一。前兩個樂章從頭到尾真的非常完美,音色渾圓無比不說,聲部之間的平衡也好得無話可說,每個聲部都聽得非常清楚。更厲害的還是聲部間的樂句銜接都非常順暢。雖然貝九已算是浪漫樂派的作品,木管的樂句還是以非常古典的方式演奏,尤其是雙簧管和豎笛,圓滑的句子在尾音都是輕輕的提起,好幾次美到讓人起雞皮疙瘩。最令人讚嘆的還是音量的層次變化,合理且豐富。雖然第三樂章開頭樂團有點不集中,沒有甚麼方向感,中間有段上行漸強沒接好還讓我忍不住搖頭了一下,整體來講還是非常美。終段lo
stesso tempo的12/8拍有弦樂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與整個木管的長線條呈現完美的對比,是整曲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可惜Nelsons這邊過分著重木管的線條(雖然接得真的非常好),弦樂那絕美的三連音被稍稍壓抑就少了些空間感與流動性,非常非常可惜。不過整體來說第三樂章還是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地方。
第四樂章開頭很不錯,開唱的男低音Georg Zeppenfeld的聲音我很喜歡,厚實圓亮,在三公尺的距離外幾乎都可以感覺到空氣隨著他的歌聲一起震動。整個合唱團非常有活力,每個音符都有自己的形狀。最中段軍樂般的進行曲得誇獎短笛一下,金屬吹頭的短笛聲音雖然較不醇厚,但仍然非常好的音色讓單薄的聲響更適合這種輕快的風格。合唱團最令人驚訝的是竟然能在尾段音量最強的時候還能再加個重音,是全曲的美上加美。
聽完音樂會後回想起當年興建維也納愛樂大廳時對於室內裝潢的兩派之爭。一派認為除了預算不夠不須太多室內裝飾之外,過分華麗的音樂廳也會讓人分心。這派當年輸了,我們才有今日輝煌的金色大廳。事實上,在真的好音樂如今日之前,注意力都被音樂吸住了。就算偶有小小分神讓音樂成了背景,也只會感到心曠神怡。即便星期六的那場被維也納的樂評Stefan Ender下了個“平庸的尖塔”(Gipfelsturm der Mittelmäßigkeit)這般的註解,星期日這場還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體驗。也許有些時候,維也納的樂評是太過身在福中不知福,追求的不是全世界最好的1%而是全世界最好的0.001%。然而對我來說,維也納愛樂今日的表現絕對是我這輩子至今難忘的美好經歷了。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