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tag, 20. April 2019

Bach: Johannes-Passion 拉圖的聖約翰受難曲


15.03.2019 (F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Camilla Tilling Sopran
Magdalena Kožená Mezzosopran
Mark Padmore Tenor (Evangelist)
Andrew Staples Tenor
Georg Nigl Bariton (Petrus, Pilatus) (für den erkrankten Christian Gerhaher)
Roderick Williams Bariton (Christus)
Peter Sellars Regie
Rundfunkchor Berlin
Simon Halsey Chor-Einstudierung

Johann Sebastian Bach
Johannes-Passion BWV 245


拉圖向來少碰巴哈的東西,一碰就是兩首曠世巨作: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這幾年與導演Peter Sellars合作,把柏林廣播合唱團抓來當演員+歌者,把柏林愛樂廳當舞台,演起這兩齣神劇強勢轟()()了柏林的音樂界。這次就來看看繼2014首演後再度製作的聖約翰受難曲。

樂團是集中坐在舞台的右手邊偏後方,留下舞台的左半邊和中間給歌者和演員的走位。開場的時候長笛首席Dufour和雙簧管首席Kelly站在左手邊遠離樂團,長笛二部Hasel和雙簧管Wollenweber則在右手邊與樂團站站一起,等於是用木管把站在中間的合唱團給夾住。可以理解拉圖想要製造一種渾圓的音響效果,可是高音木管的凝聚力就分散了些。柏林廣播合唱團要邊唱邊做動作其實滿累的,動作要整齊也很困難。當天可惜的就是沒有字幕,雖然劇情其實很單純,但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把歌詞與音樂對上還是覺得有點缺憾。

樂團與歌者當天的表現都很棒,整曲也真的有很多非常美的地方,像是第七段雙簧管重奏與Kožená 獨唱,第九段長笛重奏和Tilling 的獨唱,都非常感人。Padmore 的聲音也是沒話說的清澈令人喜歡。整晚就是這樣非常渾圓融洽的過了。整齣神劇有了舞台效果,的確讓很多文字的內容生動了起來,內心戲也能更深刻的透過手勢與動作表達。可是我心裡還是有些但是,大概就是我雖然喜歡巴哈但真的不是他的忠實粉絲。整場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神劇聽到最後大概真的是美到麻木了,雖然仍覺得美,但只想跟自己說,我接下來三個月都不想聽到巴哈的音樂。

 Bild könnte enthalten: Himmel, Nacht, Wolkenkratzer, Wolken und im Freien

還好當天的音樂會結束後有個朋友的大型生日趴踢,當晚請來的DJ還是電音界的天王Dr. MotteWestbam。經歷這完美的反差後,總算平復了因為專心聽完整齣聖約翰受難曲後失衡的樂感。

 

Donnerstag, 11. April 2019

Wiener Philharmoniker spielen zum 120. Geburtstag der Deutschen Grammophon


Bild könnte enthalten: eine oder mehrere Personen
2019維也納愛樂再訪漢諾威
Wiener Philharmoniker
09.04.2019 (Di.) Hannover Congress Centrum, Kuppelsaal
Andris Nelsons, Leitung

Ludwig van Beethoven 
Konzert für Klavier, Violine, Violoncello und Orchester C-Dur op. 56 "Tripelkonzert"
Rudolf Buchbinder, Klavier
Albena Danailova, Violine
Tamás Varga, Violoncello
Sinfonie Nr. 5 c-Moll op. 67

今年Deutsche Grammophon成立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這個在Hannover出生的國際音樂品牌特別請了維也納愛樂來慶祝演出。據說Nelsons與維也納愛樂這兩年一系列貝多芬的演出是明年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慶祝250年生日的一部分。去年在金色大廳聽了Nelsons指揮貝九,非常感動,今年在各種忙亂中雖然差點忘了要去聽這場音樂會,但最後還是幸運的在當天早上想起,期待了一整天後,晚上順利的進了音樂廳。

HCC這個場地一直都是交響樂團的地獄,所以已經大概四五年沒去了。一進音樂廳,就看到之前聽朋友提及掛在空中的新反響板,銀灰的光澤加上流體般的線條,非常漂亮。上半場貝多芬三協奏曲的鋼琴是當代詮釋貝多芬的權威Buchbinder。他的琴音仍然是如此圓潤漂亮的站在樂團上方,溫暖大方而冷靜,大提琴Varga的聲音和樂團的融合度非常高,又坐在小提琴和鋼琴的中間,常有被埋住的感覺。小提琴Danailova則是時有過衝時有爆音,像是一個站在旁邊興致到了就即興幾句一下。樂團從頭到尾在音量上都非常克制,可惜的是,HCC的音效實在是太差了,一旦樂團輕聲演奏,整個聲音就像是悶在鼓裏面一般模糊。Nelsons的動作一樣如同上次貝九一樣準確精簡。

 Bild könnte enthalten: Menschenmasse und Innenbereich

觀眾反應冷冷淡淡,三位獨奏家也沒有任何encore,就這樣冷淡的結束了上半場。而中場休息的飲料像是buffet一般擺在牆邊的冰箱裡,自己拿自己投錢,沒有人管。第一次看到這種形式,不知道該驚嘆漢諾威人都如此誠實,還是該感嘆漢諾威人已經冷漠到這種程度,連音樂會中場的飲料供應服務都無人化了。

下半場的貝五,是我自己指揮過,在樂團演過,二十年來聽過肯定不下數百遍的曲目,當然有很多期待。Nelsons開頭的速度很快,讓人想到幾年前Harnoncourt跟柏林愛樂的超速演出。但是奇妙的是接下來就慢下來到一種覺得相當"正常"的速度。維也納愛樂的音色還是非常好,但是常常有種全團沒有在一起的感覺。令人小生氣的是長笛首席的solo,單獨聽真的都非常美妙,但是她對相同動機的articulation就是一直和其他木管樂器的首席稍稍不同,讓人聽得一頭霧水。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都走一種比傳統速度稍快,偶爾不同聲部間速度上有微妙的差異,有種走馬看花走過去的感覺,直到第四樂章的高潮全團應該是音量全開了,但整個低音聲部的命運主題完全聽不到,我是覺得相當不應該。照理來說Nelsons當天的指揮也是中規中矩,所以若不是場地的音效真的太差,就是維也納愛樂大概被觀眾的冷漠給著涼了。

結束後Nelsons用不太流利的德文說要演奏一首貝多芬的序曲當encore。結果出了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一樣平平淡淡的就這樣過去了。Nelsons繼上次帶領波士頓愛樂於柏林音樂節演奏馬勒三之後,再次上演讓人覺得甚麼叫做把百來歐丟到水裡的感覺。上次波士頓至少還有小號首席solo狂放砲的八卦可講,這次這樣平平無奇,是不是也算是破了某種紀錄。

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要是我沒有來聽,我肯定會後悔的。這時才發現,音樂會的體驗就像是薛丁格的貓一樣,你不打開盒子,你永遠不會知道貓是否還活著。所以就讓我們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好奇而不斷的享受偶爾把錢丟到水裡去的感覺吧!


(我這感想到底是有多正面?)
--

Dienstag, 12. März 2019

Petrenko上任前與柏林愛樂


Keine Fotobeschreibung verfügbar.

08.March 2019: 20:00 Berliner Philharmon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Kirill Petrenko Dirigent

Arnold Schönberg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op. 36
Patricia Kopatchinskaja Violine

Peter Tschaikowsky
Symphonie Nr. 5 e-Moll op. 64

上次聽荀白克無趣到崩潰的小提琴協奏曲是另外一位Petrenko指揮柏林愛樂與巴倫波因。這次指揮換了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Petrenko,小提琴換了我比較喜歡的小野貓Kopatchinskaja,音樂會前就一直很好奇到底會是甚麼感覺。

小野貓仍然一如往常的沒穿鞋子上台演出,配上當天白色的禮服看來是有點村姑風。但是她一開始拉琴就完全不同了。第一個ABB的動機一出就顯示出一種沉痛,彷彿荀白克對他當年剛辭世的學生Alban Berg (ABB)的呼喊。小野貓和柏林愛樂這次配合得完美無瑕,整首的方向清晰可辨,第一次徹底感受到荀白克的風格其實跟布拉姆斯很相似,只是用了不同的音程。整首樂曲的句法就像是古典樂派一樣清晰,流動方向和就像浪漫樂派語言的充滿感情,我想小野貓是真的懂這首曲子,也讓我第一次真正懂了這首作品。第一樂章的最後回到ABB這個動機上,最後那個B長音的凝聚力讓人屏息。第二樂章一樣令人驚訝,許多小地方讓人聯想到維也納的圓舞曲,非常可愛。第三樂章在小野貓的詮釋下則是充滿戲劇性的高潮迭起Cadenza又再次強調了ABB的動機,全曲在Cadenza後的高潮下順利結束,意外的以荀白克小提琴協奏曲這麼不討喜的曲目得到了全場觀眾的歡呼,只能說是太驚人了。中場休()()時和同桌的老夫婦聊到,沒想到他們也意外的理解了荀白克。小野貓的Encore是拉威爾的小提琴與大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Très vif (非常生動) Kopatchinskaja拉了當天柏林愛樂的大提琴首席Bruno Delepelaire一起演奏這首。她開頭的一個長音就可以拉得高潮迭起富有方向感,用一個長音就感動聽眾,我想這真是音樂家的最高境界。主題再現時的第一個長音換成Delepelaire拉,雖然也算很生動,但是卻還是不如Kopatchinskaja 那種引人注目。在這首短短的樂章中看見KopatchinskajaDelepelaire兩人無論是在音樂上還是在身體上親密的互動,突然覺得能夠兩個人能夠一起演奏這麼美好的音樂,實在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

下半場柴可夫斯基第五號,是自己演過也聽熟的曲子。Andreas Ottensamer開頭豎笛的音色非常抑鬱,但Petrenko仍然能以一種流暢不至於死板卻無損這種抑鬱的速度進行,是個相當好的開始。第一主題出來後,尤其是長笛首席Dufour的音色讓人直接聯想到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整個第一樂章就這樣非常流暢進行,第二主題出現後,全團保持著非常強大的凝聚力與方向感不斷的往前進。Petrenko的動作簡單明瞭,樂團就這樣服服貼貼地跟著他,除了弦樂偶爾太high蓋過木管之外(不過這可能也要怪柴可夫斯基自己的配器常常很怪),整個第一樂章都是一種純粹的享受。第二樂章開頭的法國號有別於印象中的悠遠憂傷,走一種清亮的風格。原本覺得有點不搭,但配上之後與Ottensamer憂鬱沉悶的音色的對話後,顯示出一種一個在光亮,一個在陰影下的對比,而不只是耽濘於抑鬱,非常特別。接著整個第二樂章就圍繞在這種光亮與陰影的對話下前進到返回再現部前的fff大高潮,那段定音鼓奏長音滾奏卯足全力緊湊到幾乎讓人窒息,大概是一種你再這樣打下去鼓不破我的心臟都要破了的感覺,非常難得的體驗。這段接到弦樂pizzcadoTempo I,強烈的對比顯得之前那段fff格外的驚心動魄。

第三樂章的圓舞曲也是從頭到尾非常精緻的走過。全團的articulation完全一致準確沒有任何差錯是樂手們的高度專注的證明。終樂章雖然樂團的音樂性仍然100分,但是柴可夫斯基配器上的問題就大大突顯出來,像是第一主題換到木管齊奏後,音量p配器音高卻完全不超過長笛的中音域,配上弦樂那有如潮水般的三連音,整個木管當然是一直在快淹死還是被吃掉的邊緣。接下來第四樂章的很多時間都是這樣,各聲部開始大亂鬥音樂性都100分都很好聽都需要被觀眾聽見然後平衡就變得亂七八糟無法控制了。但是在最後的三分鐘,配器結構再次簡單明朗後,沒了這個問題,全團氣勢如虹一口氣衝到最後,最後一個音爆出後連平常再怎麼好都不會叫的我也只忍了三秒鐘就隨著全場的歡聲雷動叫了出來。A區和B區的聽眾前所未見的幾乎全部起立鼓掌向Petrenko致敬,這場音樂會的極度成功,無須多言。全柏林的樂評也是同聲讚嘆,期待這個再幾個月就要上任的新總監。。

當年柴可夫斯基在漢堡把這首的總譜給布拉姆斯看的時候,布拉姆斯看到這首簡單的句法與配器,沒有複雜的對位和結構,沒有多聲部精緻交錯的堆疊設計,立刻認為這首並沒有甚麼藝術價值。這個曲子的缺點在柏林愛樂如此完美的演出之下其實更明顯。雖然單純地享受這樣美好的旋律的完美演出已經是一種福氣,但在聆聽時偶爾還是會盼望有一些更複雜內容。也許是自己已是過度社會化過度複雜了。向來很喜歡俄國的曲目,柏林愛樂自匈牙利的Arthur Nikisch, 羅馬尼亞的伽利畢達克,德國的福特萬格勒、奧地利的卡拉揚、義大利的阿巴多,和英國的拉圖之後,終於出了一位俄國的Petrenko (除了1945短短接手三個月的Leo Borchard之外)。他將在接下來的樂季為柏林的聽眾帶來甚麼樣的曲目,實在值得期待。

Sonntag, 3. März 2019

15.Feb.2019. 柏林愛樂 的法蘭西與俄羅斯

Keine Fotobeschreibung verfügba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Yannick Nézet-Séguin Dirigent
Maurice Ravel
Menuet antique (Orchesterfassung vom Komponisten)
Claude Debussy
La Mer
Sergej Prokofjew
Symphonie Nr. 5 B-Dur op. 100

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是我一直很喜歡的20世紀音樂。開場前Albert Mayer還意外地在場上練習幾個La Mersolo片段,讓人有點小意外。Nézet-Séguin 用柏林愛樂還沒演出過的Menuet開場,稍微偏快的速度讓人有點不習慣,但流暢的線條讓人在幾秒鐘後就覺得順耳。除此之外,整首層次分明,對比清晰,是非常成功的演出。

上半場的第二首Nézet-Séguin 不出協奏曲,而用德布西的 La Mer代替,算是非常適合。整首木管的音色只能說是融合得完美無瑕,帕胡德對於這種法式音樂風格的詮釋真的是非常對味。樂團感覺還留有很大一部分賽門拉圖對法國音樂詮釋的影子,是我非常喜歡的風格,在無比細膩的地景間也有開闊的空間讓人呼吸,在幽微之處有扣人心弦的柔音,而在第一樂章正進入正午時樂團也毫不保留的展現了明亮的色彩,非常令人喜歡。整整三個樂章就讓人優游在德布西動人多變的音樂語言與色彩之間,流動的快速音符除了方向感十足外還銜接無暇,是個聽完完全無憾的演出,令人驚艷無比。

下半場的普羅高菲夫第五號交響曲雖然有著很大的期待,但是Nézet-Séguin 則是讓樂團大開大闔的勇敢發揮,技巧和音響上基本上都沒有甚麼大問題,但是就不是讓人緊緊地跟著音樂走的那種演出。 各種不同的聲部間的對話少了點幽默,樂句的弧線也少了一點漂亮,張力的營造也少了一點戲劇性,前三個樂章就這樣甚麼都有但卻甚麼都少了一點點的狀態下結束了。更要提及的是豎笛首席Andreas Ottensamer整首普羅高菲夫根本沒在認真吹,連solo都像是背景音樂一樣小聲平淡的吹過。全團第四樂章稍微好一點點,不過也就好那麼一點點而已,直到接近尾聲的時候只需要歇斯底里的速度的橋段才終於出現了一些普羅高菲夫的瘋狂。

結論就是一場上半場很棒下半場及格的音樂會。Nézet-Séguin 這樣的表現也算是及格了。普羅高菲夫真的要聽的話,葛濟夫指揮馬林斯基的那張CD絕對是完勝的經典


 這張是普羅高菲夫的樂迷必備。

Bildergebnis für Gergiev, mariinsky theater prokofiev 5

Donnerstag, 14. Februar 2019

Alan Gilbert與柏林愛樂


Bild könnte enthalten: Text
25. Jan.2019.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Alan Gilbert Dirigent
Anna Thorvaldsdottir
Metacosmos Europäische Erstaufführung
Sergej Prokofjew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Nr. 2 g-Moll op. 63
Lisa Batiashvili Violine
Richard Strauss
Symphonia domestica op. 53

要為一場無趣的音樂會寫心得,有時候反而是一件比較不容易的事。因為除了無聊之外不知道該寫什麼。Alan Gilbert與柏林愛樂的這場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但畢竟這也不是他第一場無聊的音樂會,去年的那場也是(詳情請看這裡)

上半場第一首是冰島女作曲家Thorvaldsdottir 2017的作品,據說是形容宇宙萬物還有黑洞生滅的澎湃作品。在紐約首演時觀眾反應如何我是不知道,但在柏林愛樂手下這首就是個好像有點旋律有點和諧又有點不和諧卻不知道為什麼該去聽的作品。柏林愛樂當天也演得非常隨意,兩個長笛首席不在家,小號也不在,整個管樂都像睡著了一樣。唯一記得的就是最後作曲家有上台接受大家的掌聲。

第二首是普羅高菲夫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Lisa Batiashvili也是見過幾次的,她的琴聲穿透力很好,整首從頭到尾都聽得相當清楚,音準音色都沒話說,但是很多線條感覺都像是拉到一半就停了。有種像是曲子練熟了但卻還沒消化完全的感覺。樂團則是走一個穩紮穩打的路線,偶有火花。

下半場理查史特勞斯的家庭交響曲是旋律好聽的曲子。雙簧管首席Kelly從一開始到最後的solo都非常好,聽得非常舒服,但其他 長笛是由Michael Hasel代打,木質的長笛音色很好,但在困難和俏麗的橋段音色和技巧上還是不如帕胡德那班圓滑自然,但是合奏能力(或是說意願)非常高,與其他樂手的銜接都毫無失誤,非常喜歡。小號首席不在家,大聲時音色整個差了一個等級。只能說是一個好聽無誤但卻無趣的音樂會。曲目的選擇像是把歌單一千首古典名曲拿出來隨機撥放一樣,好吧,期待Gilbert今年接掌易北河愛樂後,愛樂廳的票會比較好買。


Mittwoch, 2. Januar 2019

呂紹嘉指揮NSO在衛武營的美國春秋


Bild könnte enthalten: 2 Personen, Personen, die lachen, Innenbereich

22.12.2018. Samstag
National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Wei-Wu-Ying)

Taiw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SO)
Leitung: Shao-Chia Lü

Leonard Bernstein:
Candide Overture《憨第德》序曲
Serenade after Plato´s Symposium《柏拉圖對話錄》小夜曲
Violin: Cho-Liang Ling

Aaron Copland
Appalachian Spring 《阿帕拉契之春》
George Gershwin
Porgy & Bess – Symphonic Picture 《波吉與貝絲》交響圖畫
Arr. by Robert Russel Bennett



衛武營的開幕應該是今年台灣音樂界最重大的盛事,這次毆漂青年有機會目睹台灣第一天團NSO南下衛武營為開幕季演出一場紀念柏斯坦百歲冥誕(跟我爺爺一樣)的全美國曲目,只能說是非常幸運。網路照片看多了,到了現場雖然少了一點驚訝,但是對於衛武營內部的舒適與美觀還是感到非常驚豔。音樂會前的導聆短短的20分鐘,由呂紹嘉和簡文彬兩人穿插主講,很多民眾捧場,真的是滿滿的人情味。呂紹嘉導聆的方式平易近人,不像德國的導聆會穿插很多音樂史與文化史上的相關故事,但這讓不在歐美文化中長大的台灣聽眾不需要背景知識也有辦法理解,是相當富有教育意味的導聆。


Bild könnte enthalten: 2 Personen, Innenbereich

上半場第一首憨第德序曲的速度非常快,全團的音響相當好,也凸顯了衛武營音樂廳的特色。我坐在一樓的第10排,每個聲部都能聽得很清楚,但是聽到的殘響相當長,齊奏的articulation就要特別小心,中度音量以上只要稍不統一就會整個糊掉。長笛安德石第solo第一主題的快速音群時用的是雙吐,明顯的能聽到te-ke之間的差別,少了點輕快,相當可惜。整場他的聲音在木管四個首席中特別突出,vibrato有點做得太多,像是一週前柏林愛樂帕胡德演出馬二的第一樂章一樣。短笛的部分則是在合奏都很好,但是solo的時候不知道是因為樂器突然積水還是喉嚨癢,常常會破音很可惜。但是整首憨第德序曲還是聽的很愉快,是個令人愉悅的開場。
接下來的小夜曲也是我很喜歡的小提琴曲目,個人認為是美國作曲家John Adams小提琴協奏曲的前驅,除了極簡之外,已經包含了大多Adams的元素和手法。林昭亮第一樂章開頭Lento部分的氣氛很不錯,若是在樂句間多加些呼吸的空間會更好。比較可惜的是樂團漸強的速度太快,導致Lento的最後已經是獨奏者和樂團比大聲的狀態。接下來的Allegro marcato則是有很多雙音的困難技巧,獨奏的速度雖然有跟上,可惜的是主題已經相當難辨認。第一段Glockenspiel簡直和樂團差了一個16分音符,令人回想起2002331NSO在國家音樂廳那場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沒錯,那場畢生難忘了音樂會我都已經記了16年,肯定會記上一輩子)。第二樂章有點平淡的就過去了。第三樂章的開頭Presto非常有氣勢,可惜很多細膩的articulation就這樣飛過去了。值得肯定的是定音鼓雖然看起來很年輕,但是各個動機都打得非常有方向感,是個亮點。接下來第四段慢板是整首當中最動人的片段,林昭亮的演出也回復水準,樂句的形狀有出來,長大的句子都有在拉,中段也有感人之處。結尾的高潮融入了爵士的元素,作為上半場的結尾相當討喜。

中場休息的時間很快就過了,不習慣的是沒有酒水,社交的氣氛就比較淡薄。下半場阿帕拉契之春得開頭我也覺得相當快,有點太匆忙。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畢竟這種美國鄉村風格的作品真的不是我的菜路。最後一首Porgy & Bess 則是一場百老匯。曲子本身雖然很high,可惜台灣樂手可能每個人對爵士風格的感覺都不太一樣,所以只要有爵士的地方就會變成全團可能有5種速度+7種不同的articulation。不過這種東西我想這種東西就算是柏林愛樂也沒辦法。像是上次聽Ingo Metzmacher指柏林愛樂也是這種感覺。最後的結尾音量有點太大聲,轟得很爽但卻讓人有點疲乏。不過這種東西常常就是這樣,每個年紀想聽的東西不一樣,如果我年輕個20歲,可能會感動到流淚。

音樂會結束後到樓上的Stage 5享用台灣特色的節氣啤酒,在冬至過後先飲一杯大暑再來一杯小雪,彷彿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時節錯亂。有幸的是指揮呂紹嘉,獨奏家林昭亮,策畫衛武營的簡文彬與NSO的首席就坐在我們隔壁桌小酌,最後鼓起勇氣與台灣眾星合影,也算是非常完滿的結束。高雄真的很幸福,能有衛武營這樣一個好的音樂廳來發大柴。開幕季這場閉幕音樂會的票也是全數售罄。未來如何經營如何維持票房,才是經營者與全體南部民眾的挑戰。


__

Montag, 17. Dezember 2018

柏林愛樂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Fr, 14. Dez 2018, 20:00
柏林愛樂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Andris Nelsons Dirigent
Maija Einfelde
Lux aeterna für gemischten Chor, Glockenspiel und Vibrafon
Gustav Mahler
Symphonie Nr. 2 c-Moll »Auferstehung«
Lucy Crowe Sopran, Gerhild Romberger Alt
MDR Rundfunkchor Leipzig
Risto Joost Chor-Einstudierung

 Kein automatischer Alternativtext verfügbar.

這場音樂會前的導聆竟然是很久沒見的Götz Teutsch。年事已高的他當天看起來特別憔悴,但是他的導聆仍然是深刻感人得令人聽得癡迷,穩坐音樂會導聆的冠軍寶座。當天小號由Tarkövi領軍,法國號是Dohr,木管聲部長笛Pahud,雙簧管Mayer,豎笛Fuchs是獨奏家的黃金組合。開場的Lux aeterna 是立陶宛作曲家寫的無伴奏人聲作品,歌詞是安魂彌撒儀式中的永恆光明。短短七分鐘的美麗作品,除了在主題上與接下來的復活交響曲呼應之外,還順便推廣尼爾森國人的作品之外,是非常聰明的曲目設計。

第一樂章一開頭的弦樂震音就充滿威脅性,真的就如同Teusch在導聆時所說的一樣,彷彿是為一場殘酷的生涯劇拉開序幕。弦樂聲部非常統一的以一種冷酷的音色齊奏,張力十足,木管主題進來音量減弱之後仍維持著這種張力,非常難得。明亮的第二主題出來後整個空間彷彿充滿了亮光一樣,音樂廳成了一個溫暖空間。當晚大概是我印象中Albert Mayer吹得最好的一場,與演奏馬二時的認真程度相比,他之前大多音樂會就像是試譜吹過。然而Pahud第一樂章的solo有點吹得太認真,vibrato抖到讓人以為他是不是氣喘還是正在打嗝或是嘴唇無力。Nelsons第一樂章和第五樂章的詮釋有兩個有趣的地方。第一個是他在快與慢的段落間的轉換。他在樂團殘酷轟炸的段落後都給樂團一個很長的間隙呼吸,只能用auskosten這個德文字來形容。相反的在從溫柔的段落到快速得橋段是以一種完全沒有間隙方式,殘暴的打破安和和寧靜。第二個地方就是他做了非常多微妙的速度變化,幾度讓人以為他簡直是以一種tempo rubato的方式在演,但是這時柏林愛樂才展示了樂團真正的實力,即便各種微妙的速度變化,整個樂團還是能跟他跟得很緊,非常罕見。總結第一樂章是一個緊湊,富有張力與戲劇性的演出。已讓人哭了一兩次。結束時的氣氛肅穆了五秒,觀眾才開始窸窸窣窣的咳嗽。馬勒在總譜上寫說第一和第二樂章之間至少要有5分鐘的休息。很可惜的是現在人大概沒有時間等五分鐘好好沉澱,這個休息大概維持了1分半左右,第二樂章就開始了。

Kein automatischer Alternativtext verfügbar.
第一樂章最後,馬勒指示至少要休息五分鐘

第二樂章開頭的弦樂音色彷彿換了一個團一樣,突然變得那麼得溫暖親切,變化大到讓人有點反應不過來這是同一首曲子,才真覺得第一樂章後的這一分半的休息真的太短了。第二樂章就這樣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平平安安的結束了,相對的平淡襯托了接下來第三樂章的精彩。第三樂章是少年魔法號角中的 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是幾週前在萊比錫聽到那場的器樂版Nelsons的速度非常好,三拍子詼謔曲的風格做得完美無瑕,魚兒在水中旋轉迴游的畫面非常生動的在眼前浮現。中段有個短笛高音C的弱奏長音,Egorkin維持得極度完美,只能說是再次證明他真的是我聽過樂團中最好的短笛。Tarkövi之後的solo也非常漂亮。最後接到第五樂章開頭主題的那段整個樂團又再次彷彿世界末日般無情的炸裂,接著又很美地接回Fischpredigt的主題,讓整個樂章成為一個無可挑剔的完美演出。第四樂章的Urlicht,也是從少年的魔法號角出來的段落。非常喜歡女低音Romberger的聲音,極度溫暖圓潤,咬字非常清晰自然,比幾周前聽到已經很驚豔的Matthias Goerne還更迷人,很希望她多唱幾一點。Albert Mayer和所有木管首席的solo都非常完美無可挑剔,相較之下Wollenweber的英國管今天就略顯粗糙,不像上次演出西貝流士地獄天鵝那般令人滿意。

第五樂章的開頭再次以完美的暴力洗禮聽眾,漸趨平靜後,法國號在後台的信號演奏得非常肯定自然,正個後台的銅管聲部除了有個小小的miss之外都值得讚賞。接下來Langsam那段Fuchs, PahudMayer三人unisono的合奏,音色音準融合的完美度真的是讓人由衷的讚嘆,讓人以為聽到一種全新的樂器。聽了柏林愛樂這麼多年,還是常為這個樂團真正的實力感到驚嘆。今天也算是體驗到,要讓樂團發揮這種實力,除了要有團員信任的好指揮之外,曲子本身也是很重要,唯有一首讓所有團員都真心由衷喜愛而想要演好得曲子,才有辦法引出樂團全部的實力。整場下來讓人感受到所有的團員都是真心的想要演好今晚的音樂會,而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了Nelsons。在第一次合唱團出來前,PahudErgokin的長短笛配上Tarkövi完美的三人soli,再次讓人眼睛一亮。人聲的部分,MDR合唱團不愧是傳統強隊,非常細膩,接上Romberger那令人激賞的聲音開啟了讓人淚流滿面的橋段。相較之下女高音Crowe聲音中彷彿摻了點沙還是隔著一層布一般,可以說是整晚的大敗筆。好在她的戲份不多,接下來的樂團和合唱團的瑜很快地就掩蓋過了她所留下的瑕。樂團與合唱團就這樣催淚地演出到最後的大高潮,最後因感動而落下的淚水都多到鼻塞了。

柏林愛樂的第一任音樂總監Hans von Bülow曾對馬勒說,和這首交響曲相比,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就像海頓的一首交響曲一樣。聽完整首五樂章90分鐘,的確像是受了一場洗禮。演出後歡聲雷動不用說,Nelsons更是獲得了半場觀眾的起立致敬。今年聽了三場Nelsons的音樂會,今日的演出完勝九月柏林音樂節尼爾森指揮波士頓那如同災難的馬三,也比尼爾森指揮維也納愛樂的貝九還來得令人難忘。聽完這場開場有Götz Teutsch加持的音樂會,今年只能說是無憾。Teutsch在導聆時放了一個非常古早的錄音,雖然錄音本身以當今的角度來看非常糟糕,很多地方樂團也都沒有準時一起進來,但是音樂是好極了。通常Teutsch都會偷說自己放的錄音是誰演奏的,但是這次他都完全沒有透漏。最後正想說若他再不說的話我就要在導聆後鼓起勇氣去問他時,他就悠悠的說了一句:至於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錄音,個人推薦Barbirolli與柏林愛樂在1968的錄音,雖然這個版本樂團在技巧上............,但是他卻是我這輩子無論怎麼聽都聽不膩的經典。你們記得去買啊!」想來這就是他所放的那個版本了。

__

Bach: Johannes-Passion 拉圖的聖約翰受難曲

15.03.2019 (F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Camilla Tilling  Sopran Magdalena Kožená  Mezzosopran Mar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