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2018 (F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Mikko Franck Dirigent
Sally Matthews Sopran
(Peri)
Mark Padmore Tenor
(Erzähler)
Anna Prohaska Sopran
(Jungfrau)
Gerhild
Romberger Alt (Engel)
Andrew Staples Tenor
(Jüngling)
Christian
Gerhaher Bariton (Gazna)
Rundfunkchor Berlin
Gijs Leenaars Chor-Einstudierung
Robert Schumann
Das Paradies und die
Peri op. 50
百忙中,星期五匆匆忙忙地趕到柏林來聽舒曼這首在19世紀比華格納歌劇還紅但今日已被眾人遺忘的大作“ 天堂與珮莉”。好不容易在導聆開始前一分鐘趕上,翻開節目單一瞄才發現原本該是賽門拉圖指揮的夜晚卻因為"家庭因素"而讓芬蘭指揮家Mikko Franck代打。繼上次看他代打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以及代打楊頌斯指揮維也納愛樂被我封為高級代打王之後,四個月後又來代打拉圖,不禁讓人懷疑他身為法國廣播愛樂交響樂團的當家是不是很閒。然而他的代打除了每次都笑笑的很可愛之外,幾乎都沒留下甚麼深刻的印象,今日也是,整場就像是幫樂團打拍子的感覺。還在指揮台上放了個椅子,一開始坐著指揮了幾個小節之後,就站到指揮台旁邊指,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又再坐了幾秒,實在不知道那張椅子整個晚上放在那邊到底是幹嘛用的。
全部的管樂除了oboe的Jonathan Kelly和Andreas Wittmann之外大多都不是正規團員,短笛也由幾年前的短笛手Jelka Weber代替,雖然也不錯啦,不過還是不如現在的短笛手Egor
Egorkin那樣來得好,整整有種家裡沒大人的感覺,還幾次錯音。豎笛整場的存在感超低。一部長笛雖然音色不錯技巧也不錯,但是整場都在刷存在感,只要一吹就好像在昭告大家“你看我都站在樂團上面在吹唷!”要講平衡還是太嫩,樂句的處理也還遠不如首席Pahud和Dufour來得誘人,除了一些staccato的快速的樂段無論性格還是聲音都非常好之外,整體來講不甚精緻。
飾演主角Peri的女高音Sally Matthews的高音很棒,但是中低音域是走一個消音路線,在加上她又不朝舞台前方唱,總是往右舞台35-45°角的方向,坐在稍稍靠左的我就覺得她的聲音很不直接。相較之下,直接站在她旁邊的男高音Mark Padmore就沒有這個問題,直直對著觀眾唱,層次細膩豐富聽得清清楚楚,不愧繼去年當了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Artist in Residence,今年接任了柏林愛樂同樣的位置。他最令人最驚嘆的表現大概是第12段中間那段極度緩慢幽暗的音樂,完全拯救了當時就像一群無所適從的小孩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麼的樂團。完全靠他歌唱中的方向性,Padmore就能讓人意識到這段的音樂若是好好處理能有多美,實在非常不簡單。飾演天使的女中音Gerhild Romberger從開場到最後的聲音都很圓潤飽滿,令人喜歡。Christian
Gerhaher同時唱男低音和男中音,但是還是希望他多唱一點雄渾的低音。原本相當期待Anna Prohaska則是表現普普,Andrew Staples亦然。倒是合唱團除了氣勢少了點之外其實相當不錯。
Peri這個伊朗神話中由空氣中出生半神半人的生物,幾周前已經在Kirill
Petrenko指揮Paul Dukas的芭蕾的曲目中出現過了。華格納當年其實也想譜天堂與珮莉,但卻遲遲找不到適合的靈感,在知道舒曼要譜這曲之後還寄信祝他找到合適的道路。音樂史上繼貝多芬後,歐陸交響樂的浪漫樂派就分岔為舒曼與華格納的兩個大派系。華格納與其追隨者如同布魯克納追求英雄式風格,舒曼與其後者如布拉姆斯則較為細膩而婉約,很多時候是一種需要時間才能體驗的美,大概不適合現在這甚麼都講求快速的時代。因此布魯克納與布拉姆斯這德奧兩布彼此在維也納共事卻不太合拍也是有其道理。這次感謝拉圖把舒曼這首即便被許多人認為問題多多,二戰之後也幾乎不再演出但卻十分美好的作品,藉由代打王Mikko Franck介紹給觀眾。好在拉圖在這個樂季離開柏林愛樂之前,還有幾場音樂會,希望他的家庭因素能早日排除,在擔任柏林愛樂總監的最後一些時日再給柏林留下一些美好的音樂會。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