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ag, 22. Januar 2018

Lohengrin 羅安格林



Lohengrin  羅安格林
Deutsche Oper, 17. Dez. 2017

Bild könnte enthalten: Nacht




Musikalische Leitung: Axel Kober

Inszenierung: Kasper Holten
Bühne, Kostüme: Steffen Aarfing
Chöre: Jeremy Bines

Lohengrin: Klaus Florian Vogt
Elsa von Brabant: Anja Harteros
Heinrich der Vogler: Ain Anger
Friedrich von Telramund: Simon Neal
Ortrud: Petra Lang
Der Heerrufer des Königs: Thomas Lehman

Kein automatischer Alternativtext verfügbar.
羅安格林是從遠方騎著天鵝而來拯救將被誣陷的愛爾莎公主Elsa von Brabant的聖杯騎士除了拯救公主之外還很浪漫的與公主陷入熱戀後步入教堂並在神的應允之下要帶領愛爾莎公主的國家Brabant去征服東方強敵國家再加上愛爾莎不能問自己的老公叫甚麼名字讓人在愛的烈焰與好奇的熱火間飽受煎熬若是只能靠對愛的忠誠來征服對未婚夫來歷背景的好奇心讓這麼一個天上掉下來的奇蹟故事成為首屈一指的浪漫故事深深打動當年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二世國王的心成為華格納的忠實粉絲並在自己的別宮Lindenhof建造了一個有水的洞窟舞台放置了天鵝船就為了能不斷重複天鵝騎士奇蹟降臨拯救無助無辜又無邪少女的這齣戲碼浪漫死了

但是今天的表演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通常要理解浪漫時代作品需要靠些酒神的感性力量這個2012在德意志歌劇院新制的羅安格林版本就是一個大相反完全走日神阿波羅理性解析的路線若是腦中沒有這個前提大概會覺得這個製作根本就是個無趣的失敗作品我一開始就是這種感覺演員與歌者的服裝讓人感覺不到特定的時空背景感覺有些中世紀的元素有點像十九世紀又有點像當代布景舞台則像8090年代的製作沒有傳中的天鵝船只有羅安格林帶著一對白色的天鵝翅膀看起來有點好笑有點作做Klaus Florian Vogt的肢體語言不但不溫柔浪漫反而像個流氓有趣的是他很多歌詞也顯得相當霸道不禮貌

所以一個晚上就這樣恍恍惚惚的過去了由於穿得很溫暖燈光又很昏暗中間還差點睡著要是沒有兩個中場休息能喝點啤酒醒腦和走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我想在冗長的歌詞與彩度及低的歌詞間可能真的會淪陷於睡魔的召喚

題外話是看到這次演出中有個歌者Brabantischer Edler Ya-Chung Huang是從台灣來的雖然沒有特別的印象唱得如何但是還是Bravo bravo一下難得看到台灣人在德國歌劇院
還好這次跟我一起去聽的朋友幫我買了本節目單讓我在幾個禮拜後翻之後才了解了這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製作事情是這樣的這是一部戰爭劇更是一齣政治劇劇中的Ortrud為了爭奪政權而誣陷正統繼承人艾爾莎殺害自己的弟弟而羅安格林使用相信我之術催眠艾爾莎催眠Brabant的人民自己是帶領眾人邁向新世代的時代力量(?)而艾爾莎執意要問自己夢中天鵝騎士的姓名不是因為愛也不是因為好奇而是懷疑懷疑這樣一個新的未知的政治力量進入自己的國家真的是對的嗎讀了節目單中Kasper HoltenSteffan Aarfing的專訪非常詳細的明只能導演這樣做把整齣歌劇詮釋得淋漓盡致回到原本看似無趣無特定時空與風格得的舞台布景和服裝肢體語言顯得粗魯傲慢的羅安格林都顯得合理了起來

Bild könnte enthalten: eine oder mehrere Personen, Hochzeit und Nacht

整體來講算是一場非常事後諸葛的歌劇心得要是沒有讀過節目單我應該會對整個演出作出相當不公平的評論不過羅恩格林除了那美到不行的序曲之外真的不太是我的音樂相較之下上次漢諾威歌劇院的漂泊的荷蘭人反而更顯有趣
__

Montag, 18. Dezember 2017

Late Night Concert 深夜愛樂


深夜愛樂 – 德布西與梅湘

Late night in Berliner Philharmonie 09. Dec. 2017
Claude Debussy
Sonate für Violine und Klavier
Olivier Messiaen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Sir Simon Rattle Klavier
Daishin Kashimoto Violine
Ludwig Quandt Violoncello
Wenzel Fuchs Klarinette

Kein automatischer Alternativtext verfügbar.

Late Night系列的音樂會是2011年以來在週六音樂會結束後加演的一小時室以前都全場單一價只要十塊錢譬如拉圖夫婦聯手的這場以及親見HK Gruber的這場而且憑當晚音樂會的票就可以免費留下並觀賞票不劃位現在不行了票價要二十元而且還對號入座還會賣完我只能說拉圖在當指揮的這幾年來推廣各種不同系列的另類音樂會真的很成功
不過他自己也很投入不是指揮就是像是今天這樣親自上場彈鋼琴曲目是德布西的小提琴奏鳴曲與梅湘的末日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末日四重奏是個眾星雲集的愛樂首席組合小提琴Daishin Kashimoto, 大提琴Ludwig Quandt 豎笛Wenzel Fuchs非常厲害的組合

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是德布西生前最後的幾首作品之一旋律與結構簡單明瞭卻是滿滿德布西的音樂語言如同史特勞斯晚年的雙簧管協奏曲一般都有一種返璞歸真如同Fingerübung的自然拉圖的伴奏充分展現了他對法國音樂的理解(或是對到了我對法國音樂的理解)Kashimoto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惜第一樂章就有一個人不停的咳嗽到讓人想拿掃把把他(or)趕出去第二樂章結束後許多人咳了好一陣子咳得差不多後觀眾席上瀰漫著一陣這種咳嗽要趁早的低笑於是拉圖準備把手放到鋼琴上進入第三樂章這時有人突然拍起手來並帶動了大概上百人的掌聲真心讓我以為自己體驗了這輩子大概只會經歷一次的奇蹟那就是有一群觀眾對於其他觀眾認真在樂章間咳嗽以避免喉嚨在第三樂章的音樂進行時可能發癢的這個事實以掌聲給予真誠的鼓勵拉圖也感受到了觀眾的這份誠意左手示意Kashimoto一下要他等等讓大家拍手拍完我只能這是這輩子見過最瞎的掌聲沒有之一

德布西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很美Kashimoto的聲音也很棒但我就莫名的沉浸在樂章交接時帶來的這股瞎感當中然後喉嚨開始癢了而且莫名的很癢還好我忍住了沒咳不然我一定會愧疚到想跟Kashimoto切腹致歉

下半場的末日四重奏大概是繼荀白克的四重奏後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四重奏作品了感覺Wenzel Fuchs的感冒終於好了聲音不再像去亞洲巡迴前那麼悶(請見這裡)看現場和聽CD的感覺真的差好多(不過可能是因為我通常CD不會太認真聽)感受到很多小細節感受音符在整個夜裡的空間迴響梅湘用相對簡單的音樂語言沒有複雜的對位或結構很多unisono的片段卻創造了一個非常穩定的空間與信念讓人感受到意志的直接簡單與堅定演出很好很順暢終樂章的小提琴在鋼琴穩定節奏的伴隨下緩慢的升高飄盪在整個愛樂大廳恨不得時間停止在這個瞬間

然而人還是要活下去音樂雖能帶來安慰真正的安息還是在心
反正我本來就是唯心論的

這次還要感謝好朋友Peggy一起來不然在體驗這麼令人省的音樂後我可能會崩潰個幾天如同當年讓我開始寫音樂會評論的那個柏林音樂節


--

Mittwoch, 15. November 2017

DER PHILHARMONISCHE SALON, Czernowitz 愛樂沙龍

Czernowitz – »an alte, jidische Schtot  05.Nov.2017

Udo Samel Sprecher
Noah Bendix-Balgley Violine
Marlene Ito Violine
Naoko Shimizu Viola
Sennu Laine Violoncello
Wenzel Fuchs Klarinette
Alan Bern Akkordeon und Klavier
Cordelia Höfer Klavier
Götz Teutsch Programmgestaltung

Musik: Klezmer, Max Bruch, Sergej Prokofjew, Dmitri Schostakowitsch, Ciprian Porumbescu, Joseph Achron, Alexander Krein u. a.
Text:  Paul Celan, Rose Ausländer, Nora Gray, Georg Drozdowski, Karl Emil Franzos, 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Josef Burg, Zvi Yavetz u. a.

匈牙利的Debrecen, 大概是我去過最靠近Czernowitz的地方

愛樂沙龍是柏林愛樂前大提琴首席Götz Teutsch 設計的一系列節目每次都圍繞不同的主題十幾年下來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受人歡迎的音樂會形式本次主題Czernowitz 辦了三場場場爆滿我去聽的最後一場票賣完就算了連節目單都買不到真的很可惜很多都不知道是甚麼曲子本週除了聽到Teutsch  為兩天前的音樂會做導聆之外今天開場前他又親自再上台一次告訴大家這次的彩排有多麼的美好音樂家簡直是把整個舞台搬到了20世紀初的東方城市Czernowitz

老實我也在節目開始前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原來這個現在屬於烏克蘭的城市從19世紀末的繁華歷經了20世紀初的戰亂和20世紀中的政治交替現在有的只是號稱哈布斯堡王朝的東方維也納那個輝煌世代的回憶那個時代的Czernowitz 街上充滿了商人各種報社大量的貿易猶太人德國人羅馬尼亞人巴爾幹和土耳其人混居其上Yiddish音樂 (Klezmer)與西方古典交會就像Teutsch 開場前特別所以這次音樂會的演奏者來自七個國家也是個文化的大交流

當天Klezmer是由兩位美國人一個是當今柏林愛樂的solo小提琴之一的Noah Bendix-Balgley  Alan Bern 的手風琴與鋼琴攜手演出之前對於Klezmer的認識是因為朋友介紹而聽過Klezmer重奏團的CD還有一些名為Yiddish dances的管樂作品沒有太多感動只留下那是有很多的近東元素的音樂這樣的印象這次聽一流的音樂家現場演出(不知道兩位某幾首到底是背譜還是即興)美的地方令人屏息哀愁之處又讓人流淚讓人對Klezmer完全改觀

愛樂沙龍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有個朗讀者會在中間穿插各種文字。像是大鋼琴家魯賓斯坦在20世紀初到那演出的回憶錄,在沙龍當天也占了十來分鐘的篇幅非常有趣Czernowitz 這樣一個猶太人聚集的地方做主題,文字的部分當然也少不了幽默的猶太笑話讓大家笑完之後立刻接上輕快的音樂 氣氛非常好這次音樂會還很有趣的地方是有美國人Alan Bern 和德國人Cordelia Höfer 兩個人彈鋼琴不同的人彈同一台鋼琴音色竟也能差很多

中場休息後文字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氣氛轉暗城市風華已過接到普羅高菲夫的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一首普羅高菲夫自己不怎麼重視但卻很讓人喜愛的作品至少是首我從大學時代就非常喜歡的作品柏林愛樂的首席Wenzel Fuchs擔任豎笛他星期五的感冒似乎沒有完全好聲音還是整個不太有穿透力整首曲子感覺還需要再磨練磨練聲部之間的平衡不是非常好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座位在右側的緣故大提琴整個被鋼琴琴蓋擋到所以聽起來好像被隔離一樣一首我這麼喜歡的曲子這樣實在有點可惜但也算是終於見識到本曲的現場演出了普羅高菲夫之後又彈了幾首鋼琴曲最後以蕭士塔高維契著名的鋼琴三重奏作結整體來講算是相當有水準的演出了


大概三小時左右愛樂沙龍從週日下午四點開始到晚上七點結束剛好吃個晚餐在美好的音樂後還能享受剩下的周末時光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麼這一系列音樂會這麼成功的緣故了

__

Mittwoch, 8. November 2017

柏林愛樂2017亞洲巡演前哨音樂會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03.Nov.2017


Conductor: Sir Simon Rattle 
Igor Strawinsky
Petruschka (revidierte Fassung von 1947)
Unsuk Chin
Chorós Chordón, Auftragswerk der Stiftung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Uraufführung
Sergej Rachmaninow
Symphonie Nr. 3 a-Moll op. 44

Kein automatischer Alternativtext verfügbar.



賽門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最後一個樂季再次帶領樂團去亞洲巡演可惜這次沒有台灣的行程要讓台北的樂迷傷心了這次巡演一同以往有兩套曲目我聽的是第二套俄國大部頭的作品+長居柏林的韓國作曲家Unsuk Chin獻給賽門拉圖的新作品讓拉圖帶著樂團去首爾演出自己的作品Unsuk Chin大概算是奠定了繼今年百誕辰的Isang Yun之後另一位國際級韓國作曲家的地位了

但這次最期待的還是史特拉文斯基的彼得洛西卡和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交響曲彼得洛西卡的音樂是Stravinsky中我最喜歡的這次第一次聽現場算是把早期三大芭蕾集滿了(火鳥現場聽過Berliner Philharmoniker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春之祭則是聽呂紹嘉指台灣的NSOOrchestre de Paris)Rachmaninov的第三號交響曲也是這場音樂會之前沒聽過現場的這場一次集了兩點實在很划算(咦是這樣算的嗎?)

在回到音樂本身之前還得額外提一下這次音樂會的導聆是Götz Teutsch好久沒聽他的導聆了真的很懷念每次感受到已經退休的他對音樂滿滿的熱情就覺得音樂對是一輩子的

首先是上半場的彼得洛西卡樂手入座時看到難得都是愛樂一軍的堅強陣容!小提琴Daishin KashimotoDaniel Stabrawa坐一第一排大提琴是Bruno DelepelaireMartin Lohr長笛是Emmanuel Pahud, Jelka Weber加上目前聽過最厲害的短笛Egor EgorkinOboeAlbrecht Mayer,豎笛是Wenzel Fuchs法國號Stefan Dohr雖然陣容堅強但整體來講彼得洛西卡演得不算好如果木管感覺全部都感冒的話Wenzel Fuchs大概是重感冒solo都吹得超小聲帕胡德一直有雜音彼得洛西卡開頭吹得莫名其妙得爆英國管solo還大走音銅管偶有小差錯很多時候都讓我不禁懷疑他們是在試譜嗎賽門拉圖無論速度還是很多重音都讓人很不喜歡他很喜歡Stravinsky的音樂但如過看過Stravinsky的自傳和聽過他自己錄的作品全集的話就知道這大概會被Stravinsky討厭不過拉圖背譜指算是很有誠意雖然我常常也搞不太懂他倒底在指甚麼不過音樂本身還是很厲害樂團本身也還是有一定的水準所以還是有些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地方啦!

中場過後是Unsuk Chin的新作品Chorós Chordón 首演Götz Teutsch他聽了兩次彩排和總彩排雖然樂手都對作品本身相當懷疑(畢竟都要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式來演奏樂器)但他認為這是一首非常美的作品採用完全不同的美學觀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宇宙音樂基本上的確是一首不難入耳的現代音樂短短10分鐘左右的音樂有時把眼睛閉上來聽其實氣氛還滿不錯的剛來德國的那一年聽了很多當代音樂每首作品都只聽那麼一次聽進去的少流逝的多同一首作品也難得有機會能聽到第二次在本曲演出的時候回想起這些不禁又再次問一下自己現代音樂到底為何而創作而我自己該創作嗎為我自己

下半場第二首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交響曲明明就是一首40分鐘的曲子還是覺得一個莫名其妙就演完了沒留下甚麼印象更加深了樂團正在試譜的錯覺很多時都都沒在一起有段Jan Schlichter木琴的快速音群似乎和樂團整整差了一個16分音符速度非常非常不習慣很多很多突快或突慢的段落讓人覺得音樂整個很不平順以前聽拉圖指史特拉文斯基的錄音就覺得無感現在再次證明拉圖的俄羅斯音樂真的不對我的口味不過下個樂季正港的俄羅斯人Petrenko就要來帶柏林愛樂了希望他能帶來滿滿的史克里亞賓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契這些俄國經典所以拉圖無憾祝大家最後的亞洲巡演順利


不過亞洲巡演的另一套曲目有布拉姆斯第四號雖然我沒聽到但根據經驗他的布拉姆斯還滿得聽的

_

Bach: Johannes-Passion 拉圖的聖約翰受難曲

15.03.2019 (F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Dirigent Camilla Tilling  Sopran Magdalena Kožená  Mezzosopran Mark P...